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九资河茯苓 亳州白芍的对话

2023-08-31 09:03:26   来源:湖北日报  

黄冈,道地药材主产地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的1892种药材,在黄冈就有1186种;“十大楚药”,黄冈占四席。


(资料图片)

2022年,黄冈中药材种植面积127万亩,品类近300个,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7个,居全省第一。

与“中国药都”安徽亳州相比,黄冈却有些逊色。产值过亿元的药企,黄冈仅9家,亳州多达111家;拥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,黄冈16家,亳州203家;中药材交易市场年交易额,亳州高达500多亿元,是黄冈的30倍。

如何奋起直追?

“只有立足现有的优势资源,秉持产业链和供应链思维,从做大种植基地、做强精深加工、做活流通市场、做长产业链条、做响中医药品牌、做全要素保障六个方面努力,才有可能实现突破性发展。”黄冈市委书记李军杰给出答案。

8月中下旬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黄冈、亳州,访药农,探药企,问市场,今日推出《九资河茯苓与亳州白芍的对话》,希望能给读者以启迪。

英山吉利中药材公司生产现场,茯苓正在晾晒。(通讯员 章卫军 摄)

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。(通讯员 王淳杰 摄)

九资河茯苓何日再“福临”?
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吴滕钰 陈钦 陈安宇

行走在罗田县九资河镇,成片茯苓田随处可见,扒开松软的麻骨土,就可见到黑色菌块。“今年天气不太热,雨水也合适,茯苓长得好!”村民陈金龙说。

茯苓,中药八珍之一,药用记载最早见于秦汉时成书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具有利水渗湿、健脾和胃、宁心安神功效。茯苓原为野生,后改人工栽培,现主要产于大别山及云贵地区。其应用广泛,有“十方九苓”之美誉,入选“十大楚药”和“十大皖药”。

8月13日,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茯苓片区。“岳西茯苓”“大别山产地直销”“云南大货”的招牌随处可见,但“九资河茯苓”这个业内曾经响当当的老字号,却难觅踪影。

九资河茯苓,去哪了?

“慢一步”,失去市场主导权

大别山中多好药,尤以茯苓最出名。大别山区人工栽培茯苓历史悠久,九资河镇最为有名。清乾隆三年(1738年),这里的茯苓就以九资河牌号销往蒙古、日本及东南亚等地。

鼎盛时期,茯苓从业人员仅罗田就有2万户,村村都有茯苓专业生产组,年产量达1000万公斤,占全国产量58%,其中九资河产量占七成,并逐渐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集散地。

村民陈云翔说,那些年,每到成熟季节,来自周边乡镇和邻近县的鲜茯苓汇集于此;镇上家家户户当街加工,雪白的茯苓块,晾得到处都是;由供销社和外贸公司设立的收购网点多达数十家,个个生意兴隆。

繁华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,其后九资河茯苓的市场主导地位慢慢旁落。

“供需变化是起因。”正光九资河药业总经理冯政光说,由于茯苓市场需求大,云南、贵州、湖南等地都开始种植,成为新的产区。期间,罗田还多次派出技术能手,远赴各地帮助提高茯苓产量。

如今,罗田和英山的茯苓产量仅占全国五分之一,湖南靖州则取而代之成为全国主要的鲜茯苓交易中心。

“归根结底还是没有适应市场经济。”以往,茯苓全部由药材公司统一销售,罗田只需要种植和加工。上世纪80年代市场放开后,多元化的销售渠道迅速取代了传统的供需方式。安徽岳西人抱团走出深山,到广州等地打开了市场,从销售端回溯并重建了一整条产业链。而罗田人不适应市场的变化,一步慢,步步慢,最终退回到种植,把加工、销售等环节拱手相让。

再出发,锚定全产业链

秋季,茯苓成熟,本地经纪人和全国各地药商游走于九资河各家各户。

“药农缺乏加工和储存能力,生怕药烂在地里,再加上信息不对等,价钱上吃亏是常事。”药农们吐槽。

掌握市场话语权,罗田、英山不约而同瞄准全产业链延链补链。

重塑种源优势。携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,研发新型茯苓菌种和袋料栽培技术,每亩茯苓种植可节约松木用料4吨,增收近千元。在罗田薄刀峰林场,一个总面积约3500余亩的中药材野生种质资源基地正在加快建设,将为种苗科研提供充足的原料。

建设交易市场。去年10月16日,九资河镇第一家道地药材交易市场开业。药农们抱团展示,政府设置保底价,让好货卖出好价钱。开业当天,成交量达18万多斤,销售额220多万元。

补齐加工短板。位于九资河镇的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园投资5亿元,建设集加工、晾晒、仓储于一体的现代化厂房16栋,打造大别山地区最大的药材趁鲜加工基地,目前已有国药中联、盈科瑞、平村众赢等药企签约入驻;位于英山石头咀镇的大别山茯苓产业园投资1.5亿元,由上市企业红日药业下属辰美公司运营,专注于茯苓袋料菌种的研发生产、趁鲜和精深加工。

今年9月,罗田县与省农科院、湖北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合作筹建的“大别山九资河茯苓产业研究院”即将挂牌,为茯苓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。

迎风口,重塑老品牌

8月13日清晨,岳西人余淼升起了茯苓专卖店的卷闸门。他店里的茯苓品种很多,岳西、湖南、云南的都有,唯独没有湖北的。

不单是余淼的店,亳州300多家专营店,很少见到湖北茯苓。“岳西茯苓品质好,加工水平高,已经成为大别山区茯苓的代表。”余淼说。

市场似乎已经失去,九资河茯苓该如何走出复兴之路?

“抱团合作,重振品牌是关键。”冯政光每年都要去亳州考察,他认为,必须打响品牌,讲好故事,否则再好的茯苓也只能当原料卖。黄冈目前有九资河茯苓、罗田茯苓和英山茯苓三个品牌,同时打造三个品牌,既不实际,也无必要。

黄冈市政府相关调研报告提出,打破县域界限,整合罗田、英山两县的茯苓产业,集中资源打造一个有市场潜力的品牌。

辩证看市场,罗田、英山有各自的比较优势。

近两年,国家鼓励建设中药材趁鲜加工基地,这一步,罗田和英山走在了前面。在安徽仲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汪庆仲看来,抓住机遇,罗田、英山就可以站在产业风口上,乘势而上。

行业巨头已闻风而来。8月15日,知名药企珍宝岛集团公司与黄冈签订合作框架协议。双方将以构建中药材供应链为突破口,共同投资建设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基地,成立中药材贸易公司和医药科技公司,推动黄冈中医药产业发展。

本土药企也在布局新赛道。英山吉利公司负责人余建中说,苏东坡是茯苓食用的推崇者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了茯苓药膳食谱。在精深加工领域中,药食同源市场潜力大,见效快。吉利公司新开发的茯苓丸,毛利率是传统茯苓块的几倍。正光九资河药业研发的茯苓营养羹、破壁茯苓粉,市场销售情况也不错。

“链接三产,药旅融合是未来。”九资河镇党委书记罗燕介绍,九资河不仅是中药材产地,更是知名景区,康养胜地。该地正在同时创建药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,将来,游客可在这里赏药花、游药圃、学药理、品药膳,再带着各种茯苓保健康养商品满载而归。

常言道:“药材好,药才好。”守住产地根本,开拓全新市场,融合一二三产,抓住保健食品和旅游市场特色,九资河茯苓一定能开创全新的明天。

“链”上大市场亳芍香更浓
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柯利华 安徽日报记者 武长鹏 任雷

自神医华佗在安徽亳州开辟第一块药圃,白芍就扎根此地,历经1800多年发展,成为《中国药典》中以“亳”字命名的四大中药材之首,被称为“亳芍”,2013年入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

据统计,目前,亳芍种植面积38万亩,年产量19万吨,占全国七成,年产值约11亿元。亳州谯城区是亳芍主产区,这里有20万人从事亳芍的种植、加工等相关产业,是亳州千亿中医药产业的一块重要拼图。

一株小小的亳芍,如何成就当地大产业?

接力叫响“亳药”品牌

夏末秋初,正是亳芍上市时。

8月12日,谯城区十九里镇马守彬专业种植合作社,晾晒着成片的新鲜芍根,40多名工人正在挑拣、脱皮、切制、烘干,一派忙碌景象。

合作社负责人马守彬流转了100多亩地种亳芍,每亩可产鲜货一吨半。今年行情喜人,鲜货每公斤卖到15元,烘干后价格翻两番,每亩纯收入可达万元。

“亳芍生长周期4到6年,根茎入药,具有平肝止痛、养血调经、敛阴止汗的功效。”马守彬说,合作社都是订单式种植,不愁销路,要么送到本地中药饮片厂,要么通过本地药商销往世界各地。

马守彬的底气,来自亳州已形成以市场为轴的千亿中药材产业链。

上世纪80年代初,为了让亳芍有个好销路,亳州一批药农弃农从商,背起麻袋,敲开一家家医院、一个个药厂的大门,用品质与真诚打开市场,他们是亳州中药材产业的奠基人。从此,以亳芍为代表的“亳药”品牌叫响全国。

1985年,亳州召开首届中药材交易会,全国千余名药商慕名而来,10天成交额达1.5亿元。此后,一年一度的亳州药交会从未中断过。

1995年,亳州建成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,之后多次改址扩建。现在的市场由上市公司康美药业运营,占地106万平方米,入驻药商1万多家,日人流量5万人,年交易额500多亿元,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。“只有说不出,没有买不到。我们这里每日在售的药材有2800余种,包括从东南亚、非洲、美洲进口的。”交易市场工作人员李宁宁说。

2019年,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开业,由上市药企珍宝岛药业投建运营,走的是“互联网+云仓+金融服务”的商业模式,目标是建成全球大宗中药材现货期货交易平台。交易中心副总经理苏树涛说:“从买全国卖全国到买全球卖全球,亳州正在完成从‘中国药都’向‘世界药都’的跃迁。”

市场需求推动加工升级

1993年,顾振荣投资200余万元,成立亳州第一家中药饮片企业——沪谯中药材公司。“当时没有机器,全是手工操作,产品检测检验就靠‘手拿把掐’。”顾振荣说。

现在,在沪谯公司的新厂区,亳芍的烘烤、切制、包装等一系列流程,已实现机器自动化生产。“如果指标异常,机器会发出提醒。”顾振荣说,亳州药市越做越大,倒逼中药饮片生产规范化和标准化,对片型、色泽、水分、净度都有明确的要求,否则难以进入流通环节。

基于国家标准的全流程自动化加工,让亳芍不仅畅销全国,更行销海外。

清洗、蒸煮、冷激、脱皮、切片、筛分、干燥……8月10日,在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的趁鲜加工车间,经过十几道工序后,早上刚从集镇上收购回来,带着泥土的芍根,已经变成一片片厚薄均匀的片状药材。

作为亳州龙头药企之一,协和成药业每年亳芍鲜货用量3000到6000吨,去年销售收入10.2亿元,产品远销亚洲、欧美等国家,连续多年夺得全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企业亚军。

依托龙头企业,亳州实行“政府扶龙头、龙头带基地、基地连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形成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。走在亳州几个相连的开发区,太安堂、和记黄埔、九方制药、沪谯集团、华佗国药、济人药业……举目皆是中医药企业。

亳州经信局负责人介绍,该市现有产值超亿元的中药材加工企业111家,加工产值达350亿元,基本实现由中药材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延伸。

在中药材加工企业崛起的同时,亳州发力产学研,一跃成为国内中药材研发、孵化、检验检疫的重要基地,形成全产业链体系,亳芍产业发展迎来更多机遇。

让道地药材真正地道

加工越规范,对原料的要求也越高。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,亳芍种植的问题浮上水面:种植仍以小户经营为主,整体生产比较粗放,种苗混杂、退化、抗病性差,影响道地性和产业化。

如何让分散的农户接受规范化种植?亳州的做法是,探索“公司+基地”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等模式,让农户亲眼看到规范带来的好处。

谯城区十八里镇十八里村,是亳州中药材种植的核心区域之一,种有亳芍2000亩。2009年起,协和成药业开始流转土地建设基地,规范化种植亳芍。

基地负责人谭艳芳说,规范化种植的亳芍,每亩地下苗2800株到3200株,生长空间均匀,整体质量、产量要比传统种植的高很多。

“南药北种也不行。”亳州中医药集团农业板块负责人刘凯说,药材最讲究种源的道地性,近年来,杭白芍、川白芍等外地品种在亳州种植,难以分辨。作为国有平台,该公司投资3000万元,建设720亩种质资源圃,连续3年专注种苗提纯复壮,向药农供给良种。

2017年起,亳州紧扣种子种苗、标药种植、产业发展等环节,连续出台奖补政策,对通过省级认定的道地中药材基因储备库、种质资源圃、种质资源库,最高奖补50万元;对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、中药材数字种植示范区,每年奖补10万元;对县区新建连片50亩以上道地中药材绿色种植基地,每亩每年奖补200元。

“百万药农,十万药商,千亿产业”。在亳州,已经成功走出一条由农入商,以商促工,工商兴农,一二三产融合的中药材全产业链路径。

记者手记

产业成链,未来无限

□ 刘毅 柯利华

亳芍卖得好,说明要让中药材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就必须“接二连三”,走全产业链之路。

看亳州,立足繁荣的中药材交易市场,中药材产业由单纯的种植向加工储藏、良种繁育、休闲观光等领域延展,做成千亿规模,还衍生出两个行业新秀——全国每卖出10包花草茶,就有7包从亳州发出,年产值40亿元;上接农产品生产、中药材种植等原料端,下连餐饮、食品加工、家庭厨房等消费端,香料年交易50亿元。

再看黄冈,大宗农产品体量大、特色农产品数量多,但二三产与一产配套不够,种植得不到精深加工和商贸流通有力支撑,农产品加工比值只有0.65,不到全省一半。

令人欣慰的是,黄冈正在谋划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站在全产业链整合角度,深度融合农业生产、农产品加工、农产品市场服务,加速从“卖原料”向“卖产品”“卖服务”转变,“三产”融合发展最好的蕲艾,产值已突破百亿元。

产业成链,未来无限。我们期待,黄冈农业演绎出更多“接二连三”的融合故事。
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www.caikuang.nanfei.cn 版权所有
网站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
邮箱:58 55 97 3@qq.com